無緣目睹香港回歸的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三部曲:香港「一國兩制」實現真普選;為台灣樹立示範,實現祖國統一;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至50年後,中國也要實現民主制度,走向現代化文明的強國,但現實卻是反其道而行。究竟香港人要一個怎樣的「一國兩制」呢?
----------------
文:《超訊》雜誌
「一國兩制」的鄧小平初心,可以成為解決香港目前所有問題,和未來發展的定海神針。這不僅關乎香港,還關係到中國的發展命運。
1980年代的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為了實現中國統一之目標所制訂的憲法原則,讓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雖然這讓傳統政治學尷尬,甚至會出現社會主義領導資本主義的窘境,卻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摸着石頭過河理論的創新,以此解決百年香港回歸的最好選擇,也為祖國統一,中國實現現代制度的最好路徑設計。「一國兩制」不僅關乎香港,還關係到中國的發展命運。所以,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一國兩制」是絕對不可能放棄的。
其實,大多數人還不清楚的是,「一國兩制」的鄧小平初心,考慮香港回歸的「眼前」,更是從考慮中國改革開放的未來方向為出發的。反映的是鄧小平「一國兩制」起步的三部曲:香港「一國兩制」實現真普選;為台灣樹立示範,實現祖國統一;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至50年後,中國也要實現民主制度,走向現代化文明的強國。
早在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在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提出2050年左右中國也要實行普選,他說:「我向一位外國客人講過,大陸在下個世紀,經過半個世紀以後可以實行普選。」可見,鄧小平對民主發展持開放的態度,他借香港「一國兩制」來談中國道路。在鄧小平的眼中,香港有制度優勢需要學習。中國要成為現代化強國,這其中包涵着現代制度,現代文明、文化,嚴格意義上說,香港實現「一國兩制」最終是為國家統一,為實現中國的現代強國而設定,要解決的是香港主權回歸問題,為台灣統一作示範,更是要解決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個問題,在美國訪問前新華社社長許家屯時,他肯定了鄧小平上述意思的表述,鄧小平在示意許家屯赴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時向他作過表達。並說,小平同志的這層意思,也向楊尚昆說過。
香港回歸實現「一國兩制」逐漸走向民主普選,為台灣作出示範後,進而統一台灣。未來,統一的中國也將走向民主,中國作為世界強國一定是以民主、法治、自由作為標誌的。事實上,這些內容,在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代表中國共產黨第17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所作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有清晰表示。
要香港安心回來,設計的「一國兩制」當然一定是要超越或者說優越於港英時期本身。鄧小平承諾,香港回歸繼續實行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這是給回歸以後的香港吃個定心丸;但還不僅於此,回歸以後的香港,原來的生活方式不變,還要發展民主、要有普選。這些,鄧小平都有明確的設計,明確的承諾。
1984年,鄧小平先後提出了有關「一國兩制」的許多重要思想,其中主要包括:「在這個(社會主義)前提下,可以容許在自己身邊,在小地區和小範圍內實行資本主義。我們相信,在小範圍內容許資本主義存在,更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
針對部份人(包括外國人)擔心中國政策多變問題,鄧小平多次闡明相關政策:「我們講『五十年』不變,不是隨隨便便、感情衝動而講的,是考慮到中國的現實和發展的需要。」鄧小平用「五十年不變」這一形象化的語言,看似隨意,但強調了大陸堅定不移地落實「一國兩制」政策的決心,同時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將信守諾言的莊嚴承諾,這為推動「一國兩制」的實施創造了必要基礎。
在會見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鄧小平強調了在多個場合承諾的五十年不變。指出,「按照 『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統一問題後,對香港、澳門、台灣的政策五十年不變,五十年之後還會不變。當然,那時候我不在了,但是相信我們的接班人會懂得這個道理的。」鄧小平曾經說,五十年後不需要變,因為中國發展了。意思就是,中國內地起來趕上或者超過香港,即內地向香港看齊。
1990年2月,鄧小平會見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第9次全體會議的委員。但鄧小平在講話時也不忘重申:「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個特色,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對香港、澳門、台灣問題的處理,就是 『一國兩制』。」他是告誡,「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產物,離開了這一點,就沒有「一國兩制」可言,反過來也可以理解,如果世間獨有的「一國兩制」遭遇挫折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挫折,如果「一國兩制」失敗,那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失敗!如果「一國兩制」三部曲,連第一步都走不好,怎麼可能會有第三步?
中國前總理朱鎔基2002年訪問香港,11月19日在香港禮賓府發表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講話,他說:「香港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們總是以有香港而自豪。我就不相信香港搞不好,如果香港搞不好,不但你們有責任,我們也有責任,香港回歸祖國在我們手裏搞壞了,那我們豈不成了『民族罪人』?不會的!」
中國老一輩國家領導人對回歸以後的香港充滿期待,這裏面的道理很簡單,沒有港澳的回歸,着力參與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步伐邁不開;沒有台灣的統一,中國的版圖不完整,強國的標示不明確。所以,「一國兩制」最終是中國富強的必由之路,不能走偏,更不能半途廢棄。
早年的鄧小平曾先後5次到過香港,新中國成立後卻一次也沒有踏足香港。文革結束鄧小平復出,香港回歸、台灣統一是他執意要完成的重要事件。所以,一段時間,香港有重要的商人、團體進京,他都要抽出時間會見,講解他的「一國兩制」的理念,化解港人的憂慮。
1990年1月18日上午,鄧小平在北京會見知名商人李嘉誠。這是他們的第二次見面。會見中,李嘉誠邀請鄧小平到香港「看一看」。鄧小平說:「我活到1997年,就是要等到在中國收回香港之後,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鄧小平對香港這顆「東方之珠」是有深厚的感情的。晚年的他,在各種場合表達了要等到中國收回香港之後,到香港特區走一走看一看的心願。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寫道:「1989年11月9日,鄧小平退休了,可以休息一下了,可以稍事輕鬆一下了……但他還有一個心願未了,就是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他要踏上祖國的這塊土地。他說,就是坐輪椅也要去,哪怕在香港的土地上站一分鐘也好。」
鄧小平的願望沒有實現,但他留下的「一國兩制」遺產卻讓香港在22年中依然可以奇蹟般的保留繁榮。仍然是法治相對完善,世界上經濟自由度連續24年奪冠的自由港,香港人保持着基本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不變是香港一直未變的核心價值。
但香港回歸以來,社會矛盾一直不斷,有探究深層次原因的說法,大多將這種矛盾歸納為經濟原因。香港有住房、年輕人出路等問題,但事實上的深層次問題又不完全是這些。因為,回歸以來的香港經濟不斷增長,居民的收入也因此而增加。1997年香港的GDP(本地生產總值)為1,774億美元;2016年,香港的GDP達到3,209億美元。人均收入亦有不俗的增長,1997年,實質本地居民人均總收入為22.34萬港元(約2.86萬美元),到2016年則增至33.82萬港元(約4.34萬美元),增幅高達51.39%。香港財政儲備至2020年3月底預計為11,784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39.4%,在亞洲四小龍中,保持着長期領先的地位。
但另一方面,回歸22年中,香港發展的爭議不斷,可以說,所有的爭議皆圍繞着如何實現「一國兩制」美夢而起。儘管香港走上政改轉型路時有極少數人打出殖民時期的港英旗,大有寧為奴才不做主人的復辟味道。但至今為止,中央和香港泛民主派都還信守着「一國兩制」的底線,香港人都希望守住羅湖橋為界線的「一國兩制」賦予的資本主義「天堂」。
分歧是,香港要一個甚麼樣的「一國兩制」?2003年香港50萬人大遊行;23條立法撤回;2005年政改受挫原地踏步;國民教育遭批;2014年為2017年雙普選設計失敗引發了「佔中」事件;2016年旺角暴亂等。直至今天的200萬民眾上街「反修例」,社會嚴重撕裂等,所有的爭議,都是各方在為保衞自己的「一國兩制」。
-----------------------------
【每周送10萬】
升級壹會員獨家尊享,立即參加10萬火急大抽獎 !
*推廣生意的競賽牌照號碼:52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