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鬯逝世】返滬繼承父親遺產 創辦「懷正文化社」 |
|
建立時間 (HKT): 0609 09:23 |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劉以鬯返回上海,《掃蕩報》易名《和平日報》,開始在上海建立分社。劉回到上海,以主筆名義編上海版的《和平日報》副刊,前後大約一年。之後,他拿取父親的遺產,創辦「懷正文化社」,主要出版中國新文學作品。他揚言:「除非不辦出版社,否則非出好書不可」。
劉父在上海留下的遺產分成3份:一份給母親、一份給兄長、一份給他,上海有兩幢房子,兩兄弟各佔一幢。劉以鬯在父親留下的樓房作為創社會址。「懷正」二字就是紀念父親,「因為我父親名浩,字養如,家中堂名為『懷正堂』,均從『浩然正氣』取義」。
海派作家當中,人稱「鬼才」作家徐訏與劉以鬯有一段緣份,當年他走難到重慶時因背部生瘡,徐訏的父親徐韜親自為其敷藥;到了重慶後,就透過中間人認識徐訏。徐訏那時在重慶一間銀行擔任研究員,住在川鹽銀行的宿舍裏。在戰時的重慶,劉以鬯為《國民公報》編副刊時,徐訏經常交稿,還常常介紹中央大學學生的稿件給他。他進入重慶《掃蕩報》時,徐訏的著作《風蕭蕭》在《掃蕩副刊》連載。
徐訏先是以《掃蕩報》駐美特派員的名義派到美國,徐1946年回到上海與劉以鬯創立「懷正文化社」,徐訏建議取名「文化社」,並住在出版的的亭子間,當時上海房間上漲,另一作家姚雪垠也暫住2樓書房。劉以鬯評價姚的小說時說:「我那個時候也喜歡姚雪垠的小說,長篇小說《春暖花開的時候》,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我都喜歡。我那個時候20多歲,就喜歡我們中國人的作品。」但他對徐訏的作品則另有見解:「他屬於現代派,我不是十分喜歡。不過他的小說暢銷,能夠賺錢。」
懷正文化社頭炮為姚雪垠出版《雪垠作品集》,出版範圍很窄,不出雜書,專出高水準的新文學作品,之後陸續有短篇小說集《差半車麥秸》、《長夜》、《牛全德和紅蘿蔔》、《記盧熔軒》。
中國作家網